地鐵三號線吉祥村站附近,仍有不少“黑摩的”在攬客。
不少市民反映,地鐵口“黑摩的”再次卷土重來,一些“摩的”無視交通規(guī)則,橫沖直撞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存在極大安全隱患。此前本報也曾多次報道,相關部門多次聯(lián)合整治,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專家建議,除加強日常管控外,大力發(fā)展地鐵、公交等有效銜接的現(xiàn)代立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升全面提升公交運營效率和出行吸引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記者回訪:地鐵口“黑摩的”回潮
2017年1月13日,本報“明察暗訪看民生”欄目以《地鐵口“摩的”扎堆攬客》為題報道了部分地鐵站點存在“摩的”扎堆攬客現(xiàn)象后,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組織相關中隊對報道區(qū)域進行巡邏執(zhí)法,同時加大處罰與管控力度,在轄區(qū)內堅決打擊此類違法行為。
時隔一年多后,記者再次回訪后發(fā)現(xiàn),“摩的”攬客現(xiàn)象又開始回潮。8月8日,記者來到了會展中心地鐵站。一出站口,就看到裝有各式遮陽傘的“摩的”齊刷刷堵在地鐵口邊等活兒。地鐵口人流量大,有的司機直接把“摩的”橫停在臺階處,影響行人過往通行。記者剛站在路邊,就有一輛“摩的”車主主動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坐“摩的”。當記者問價時,車主表示絕對比坐出租車便宜。記者注意到,司機和“摩的”上并無頭盔等任何保護設施。
隨后,記者分別來到小寨、吉祥村、三爻、緯一街等地鐵口,都看到了這種“黑摩的”。記者在現(xiàn)場短暫停留發(fā)現(xiàn),“摩的”師傅不時與出站市民攀談,也有不少市民乘坐“摩的”離開。有市民表示,之前確實有看到交警隊對“黑摩的”進行治理,但風頭一過,“黑摩的”就又如野草,隨處可見。
地鐵2號線會展中心站外有不少“摩的”在等待乘客。
市民心聲:方便省事 但安全隱患大
“‘摩的’經(jīng)過你身邊的時候都不減速!后邊還坐著人,要是路上發(fā)生點兒什么事故,都不知道找誰去理論。”市民黃女士搖了搖手說,“一些‘摩的’為少走路經(jīng)常會去穿行一些小巷子,或者從兩輛車間‘唰’的一下騎過去,太可怕了!我坐過一次,再也不會去乘坐了。”
剛乘坐完“摩的”的大學生小王說,“沒辦法,我就是圖個方便。有時候趕時間公交車遲遲不來,‘摩的’隨處都有,哪兒都能停,還可以搞價。有時候一些‘摩的’會坐地起價,他們看你著急就故意把價錢抬高,讓人覺得很無奈。”小王坦言,他也知道坐“摩的”不安全,為了省事圖方便也只能無奈選擇。
記者采訪中發(fā)現(xiàn),在載客運行過程中“摩的”經(jīng)常無視交通規(guī)則,闖紅燈、占道、搶道,給乘車人和交通環(huán)境帶來不小的安全隱患。出租車司機王師傅抱怨說:“‘摩的’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很常見,有時候紅燈還有個幾秒,就開始穿馬路,由于出租車起步價比‘摩的’貴,很多人更愿意選擇乘坐。希望相關部門能加大力度嚴打這些‘黑摩的’。”
專家建議:不能一味“堵” 更要去“疏”
事實上,近年來我市交管部門一直加大力度查處非法營運兩輪三輪車,但一直無法徹底根治。對此,長期研究社會問題的省社科院社會學專家方海韻認為,歸根到底還是沒有建立起現(xiàn)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wǎng)絡,一味地“堵”,沒有更好地去“疏”,造成交通微循環(huán)的不暢,讓“摩的”鉆了空子。
“這就好比人的血管一樣,主動脈保持暢通,到了毛細血管卻出現(xiàn)堵塞,同樣出現(xiàn)問題。”他建議,應該完善“地鐵+常規(guī)公交+慢行”的一體化公共交通體系,完善智能交通體系結構,增強綠色循環(huán)低碳交通發(fā)展理念,優(yōu)化能耗結構,建立公交與其他運輸方式銜接的保障機制,推動常規(guī)公交與機場、鐵路車站、公路客運站、地鐵換乘站(首末站)在車輛調度、運營時間等方面的協(xié)同匹配,全面提升公共交通運營效率和出行吸引力,解決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文/圖 記者楊明 見習記者王江黎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