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考古現場(資料圖片) 記者 張宇明攝
本報訊 (首席記者 張佳) 10月23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10月22日在成都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正式宣布了2016~2017年度“田野考古獎”評獎結果,共有18項田野考古發(fā)掘項目榮獲大獎。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主持的陜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考古發(fā)掘和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發(fā)掘分別榮獲一等獎和三等獎。
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考古發(fā)掘,項目承擔單位為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鳳翔縣文化旅游局。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位于鳳翔縣柳林鎮(zhèn)半坡鋪血池村以東至溝南村之間的山梁與山前臺地上,整個遺址面積達470萬平方米。
該遺址為首次發(fā)現的功能結構完整的“畤”遺存。據《史記·封禪書》記載,雍地的祭祀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一直到西周晚期還有郊祭活動舉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先后在雍地建立包括鄜畤、密畤、吳陽上畤、吳陽下畤的雍四畤祭祀系統(tǒng),使雍地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和國家最高等級的祭祀“圣都”。漢承秦制,漢高祖劉邦在秦雍四畤基礎上增設北畤,即形成完整的雍五畤祭祀五帝系統(tǒng),以郊祀雍畤作為王朝最高祭禮。漢朝皇帝先后十八次前往雍地祭祀,場面非常隆重和壯觀。
另一獲獎項目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發(fā)掘,項目承擔單位為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高陵區(qū)文體廣電旅游局。高陵楊官寨遺址位于涇渭交匯處西北約4公里,是關中地區(qū)仰韶時代中晚期最大的遺址之一。
2004年以來,在對該遺址開展的持續(xù)考古中,發(fā)現了廟底溝文化時期唯一完整且對稱布局的大型環(huán)壕、規(guī)模巨大的西門址、中心水池及排給水系統(tǒng)、中央廣場、大型公共墓地等重要遺跡,首次揭示出一處完整的廟底溝文化聚落布局。還發(fā)現由成排房子和陶窯構成的“半坡四期文化”專業(yè)制陶作坊區(qū)。遺址中出土大量陶、骨、玉、石質精美文物,如龍紋彩陶缽、聯體釜灶、鏤空人面陶盆等。該遺址對于探索廟底溝文化聚落形態(tài)、中國古代城市發(fā)展史、社會復雜化進程和文明起源等課題具有重大學術意義,并于2008年、2017年兩次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