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上午,在寶雞舉行的2019“九龍山杯”陜西·陳倉國際馬拉松賽上,獲取名次的運動員均得到了一枚微縮“何尊”青銅器模樣的獎牌,引起了來自全世界體育選手的濃厚興趣。這件西周初期的青銅器與“看‘中國’,來寶雞”的本次馬拉松賽的宣傳口號又有何聯(lián)系?當天下午,帶著疑問,記者與一些參賽選手冒著高溫走進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了解實情。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坐落在寶雞市濱河南路石鼓山風景區(qū)內(nèi),氣勢恢宏,依山傍水,處高望遠,與石鼓閣顧盼相依,成為寶雞的新地標。展館的外形設(shè)計氣勢雄偉、新穎別致、風格獨特。
走進館內(nèi),一派莊嚴肅穆的氣象。據(jù)博物院講解員劉瑞雪介紹,這里收藏青銅器等藏品47萬余件,其中一級藏品達102件,展示了周族興起、古公遷岐、武王滅商、分封諸侯、周公制禮、襄公救周、賞宅受國、秦君游獵、穆公稱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實,再現(xiàn)了周秦王朝的各個歷史側(cè)面。在參觀中,大家不由得感慨:“寶雞不愧為青銅器之鄉(xiāng)!”
隨后,當記者一行來到二號展廳,一件西周時盛酒的青銅尊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此尊通高38.5厘米,口徑28.9厘米,重14.6公斤。由銘文得知,這件青銅器是西周的一位貴族“何”所鑄造的,所以被稱之為“何尊”。何尊上圓下方,造型優(yōu)美,形似一個喇叭狀的花瓶??趫A外敞,方便裝酒、舀酒。通體四道扉棱,整齊有序,極富立體感。上部紋飾以芭蕉葉和蛇紋點綴,特別是腹部高浮雕的饕餮獸面,瞠目裂口、粗大的獸角翹出器外,神奇威嚴,有一種躍躍欲試的動感,在祭祀活動中平添一份肅穆莊嚴。下部為淺浮雕的獸面紋,以云雷紋填底。通體采用高浮雕、淺浮雕相結(jié)合的手法,疏密有致,凝重而富有變化。何尊以吉祥的動物紋為主題作為溝通天地的使者,是一件尊貴威嚴的祭祀禮器。
講解員劉瑞雪說:“此尊可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尊內(nèi)底鑄有12行122字的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
生動的講解,仿佛讓大家穿越時空,看到何尊在那個雨后之夜,橫空出世,向人們述說它的前世今生。
姓名:何尊
年齡:3000余歲
職稱:國寶級
戶籍登記時間:1963年
籍貫: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qū)賈村鎮(zhèn)
出生時間:西周早期
現(xiàn)住址: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聯(lián)系電話:(0917)2769018
1
何尊橫空出世
1963年8月一個雨后的晚上,陜西省寶雞縣(現(xiàn)寶雞市陳倉區(qū))賈村鎮(zhèn)村民陳堆在自家后院上廁所時,突然發(fā)現(xiàn)月光下,雨后坍塌的土崖上有一雙發(fā)著暗光的眼睛牢牢盯著自己,著實讓他吃了一驚。第二天天剛亮,陳堆和老伴兒去后院仔細查看,發(fā)現(xiàn)那雙綠眼在陽光下還閃著白光。究竟是什么東西?他用镢頭小心挖刨,結(jié)果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青銅尊。第二年,陳堆夫婦離開家鄉(xiāng),臨走時將青銅尊交給哥哥陳湖保管。1965年,由于生活困難,陳湖便把這件青銅器賣給寶雞市一家廢品收購站。1965年9月,寶雞市博物館干部佟太放在廢品收購站發(fā)現(xiàn)這件青銅器后,便向館長吳增昆進行了匯報。吳增昆隨即讓保管部主任王光永前去查看,并以收購站當初購入價30元人民幣,將這件青銅尊征集到博物館收藏。這是寶雞市博物館自1958年成立以來征集的第一件青銅器。1966年,王光永在《文物》第一期發(fā)表了《寶雞市博物館新征集——饕餮紋銅尊》的文章,從此何尊受到了專家學者的重視。
1975年,國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宮舉辦“全國新出土文物匯報展”,這件青銅尊以其大氣凌厲的造型和精美紋飾被選調(diào)參展。參與籌備展覽工作的我國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在清理青銅尊蝕銹時,反復(fù)看了好幾遍,心中納悶:這么大造型的器物為什么沒有銘文?接著,他用手在銅尊內(nèi)壁底部反復(fù)摩挲,感覺底部某個地方似乎有文字。他大為振奮,隨即讓人送去除銹。經(jīng)過清除泥土和銹跡,果然在銅尊底部發(fā)現(xiàn)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由此何尊身價倍增。
何尊銘文中出現(xiàn)的“中國”詞組。
2
何尊銘文具有證史作用
何尊內(nèi)底的122字銘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內(nèi)容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tǒng)治天下。武王滅商后則告祭于天,以此作為天下的中心,統(tǒng)治民眾,周王賞賜何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而銘文中“宅茲中國”就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何尊的銘文猶如一封來自3000多年前的信,讓我們了解到西周兩名年輕人的祖先的光榮事跡,他們的父輩曾經(jīng)浴血奮戰(zhàn)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周朝。這兩位年輕人,一個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一個是同宗的貴族何。他們不忘初心,繼承父輩的基業(yè),一個建立了一座至今依舊繁榮的都城,一個鑄造了一件跨越了3000多年不朽的青銅器。那時周成王才十幾歲,在他四叔周公的輔佐下,開始勵精圖治管理國家,并完成了父親周武王的偉大遺愿,在洛邑(今河南洛陽)建立了陪都成周。武王滅商回到都城鎬京(今陜西西安)后,看到商的頑固分子還在蠢蠢欲動,深感鎬京與新征服地區(qū)相距甚遠,管轄起來有些鞭長莫及,對新建的西周王朝構(gòu)成了巨大的威脅。如果在新征服的地區(qū)建立都邑,既是鞏固東方的上策,也能確保西周王朝長治久安。但是,周武王的宏偉計劃未來得及實現(xiàn)就英年早逝了。武王去世不久,商紂王之子武庚就勾結(jié)管叔、蔡叔、霍叔發(fā)動了震驚朝野的“三監(jiān)之亂”,周公用了3年時間才平定這場叛亂,更加認識到營建東都洛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周成王五年,終于實現(xiàn)了周武王在天下中心營建都城的遺愿。
何尊的銘文與《尚書》的《洛誥》《召誥》等歷史文獻完全吻合,從而證實了歷史文獻的真實性。何尊對西周歷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證史、補史的作用。
何尊銘文上的中國(紅線標記)二字。
3
何尊承載著“中國”的文脈
何尊的偉大在于它的銘文價值,僅僅百余字,記錄了輝煌的歷史,承載著“中國”的文脈。于省吾先生在《釋中國》一文中論證“中國”至遲出現(xiàn)在西周初年,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宅茲中國”的“宅茲”,是居住在這里的意思。“ ”是指事字,上下有彎曲的四橫象征著飄揚的旌旗,城邦的中心會豎立旌旗,指引族人歸家,因此“中”本義為中心、當中,指一定范圍內(nèi)中心的位置。據(jù)《新書·屬遠》載:“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為都。”“ ”字為會意字,是“國”的本字,從字面講,它由城池和干戈構(gòu)成,表示“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當時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一個國家,不僅要有屬于自己的城池,而且要有軍隊,時刻來保護自己的疆土和臣民,這才稱得上國。后來在此基礎(chǔ)上又外加“囗”以為國界,屬于文字上自然演變。
“中國”在何尊銘文中是方位詞,意為中心、中央,“中國”就是國之中央。當時由于受天文地理知識的限制,古人總是把自己居住的區(qū)域視為“天下之中”,即“中國”,將他族的居住區(qū)域劃分為東、南、西、北四方,分別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渡袝?middot;梓材》中也有周成王所謂“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的記載。史書與銘文相互印證,說明周武王統(tǒng)治的地域為中國。“中國”最初只是一個方位上的概念,即中央之邦或中央之城。所以得中心者得天下,得中原者得天下,控制了中心就是控制了整個天下。演繹為“王者居中,居中為尊”。隨著歷史的演進、朝代的更替,“中國”一詞,漸漸從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義。直到近現(xiàn)代,“中國”被用作國名,正式出現(xiàn)在官方文書當中。
4
何尊成為中國的名片
“中國”這個令人驕傲的名字,首次在3000多年前的何尊銘文中被發(fā)現(xiàn),轟動了世界。何尊曾以千萬美金的保價,多次赴美國、日本等國展覽。1982年,何尊登上中國文物特種郵票,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名片之一,聞名海內(nèi)外,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的青銅器文化。2002年1月,國家文物局印發(fā)《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共計64件文物,何尊名列其中。
3000多年前,“中國”被鐫刻于方寸之間,深埋于地下;3000多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這泥土連接的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以它命名,“中國”成為每一個中華兒女自信、自豪的源頭。
2018年2月,寶雞市正式宣布“看‘中國’,來寶雞”成為寶雞新形象全域宣傳推廣語。據(jù)寶雞市領(lǐng)導(dǎo)介紹:“看‘中國’,來寶雞”這一寶雞城市形象主題宣傳語,不僅是因為“中國”二字首次以詞組形式,出現(xiàn)在出土于寶雞的國寶重器——何尊上,更是來源于寶雞對歷史文化、良好生態(tài)、現(xiàn)代工業(yè)的自信。希望借助這一宣傳語邀請八方賓客來寶雞,看中國歷史文化、中國生態(tài)文明、中國裝備制造;觀周風秦韻、尋文明根脈、賞青銅吉金。
在寶雞這片土地上,朝代更迭留下各種痕跡,一塊青銅碎片,一方城壕殘石,乃至一抔黃土,雖靜默千年,卻昭示著曾經(jīng)的輝煌與興盛。曾幾何時,強大的商王朝因民心喪失,一時間,土崩瓦解??吹窖矍暗囊磺?,周人深諳之道,發(fā)出了“以德配天”的誓言。
青銅器凝聚了古人智慧與技巧,見證了文明交流的過程,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等待著我們?nèi)ソ庾x,只言片語無法道盡其中精彩,只有親眼所見才能感受它曾經(jīng)的輝煌。如果你想走進青銅器文明的深處,體會它背后的文明交流,就去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看看吧。(記者 毛毛 通訊員 翟慧萍)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