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无码视频免费看_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看国语版_A人片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 | 汪庭有和紅色經(jīng)典歌曲《繡金匾》

2019-07-26 07:42:56  來源:各界新聞網(wǎng)-各界導報  


[摘要]膾炙人口的《繡金匾》,是20世紀30年代陜甘寧邊區(qū)新正縣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奇葩,在中國民歌藝術殿堂里綻放著璀璨的光芒。借著追尋馬欄紅色記憶的契機,7月23日,旬邑縣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周國建講述了歌曲《繡金匾》背后的故事。...

  □記者 張姣姣

  膾炙人口的《繡金匾》,是20世紀30年代陜甘寧邊區(qū)新正縣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奇葩,在中國民歌藝術殿堂里綻放著璀璨的光芒。借著追尋馬欄紅色記憶的契機,7月23日,旬邑縣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周國建講述了歌曲《繡金匾》背后的故事。

  “《繡金匾》出自一位名叫汪庭有的木匠。”周國建介紹說,汪庭有生于1916年,祖籍陜西商南縣。1918年因災其父攜帶全家出外逃荒,受盡磨難,直至1936年,汪庭有流落至新正縣馬欄區(qū)三鄉(xiāng)楊家店子才落戶定居。他在馬欄開荒種地,學做木匠活,由于心靈手巧、勤奮好學,逐漸成為方圓一帶小有名氣的巧木匠。

  在馬欄期間,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和邊區(qū)的種種新氣象,給汪庭有注入了生活激情,使他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愉悅和歡樂。他悉心地搜取和提煉,就在揮動鋸子和刨子間隙,不由自主地哼出歌來。周國建說:“他的歌不是用文字寫出來的,而是由感情化成一串串聲音唱出來的,反映了窮苦農(nóng)民翻身做主、自由生產(chǎn)生活的心聲。”

  對于不識字的汪庭有來說,記憶歌曲也是極其困難的。為此,他想了個法子,每節(jié)編好后便教給村里孩子唱,當他忘記時孩子卻記住了,就這樣他編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民歌。

  據(jù)周國建介紹,《繡金匾》最早叫《十繡金匾》,唱的是《繡荷包》調子。荷包本是民間男女表達愛情的信物,汪庭有覺得給政府、領袖、部隊送荷包不合適,因此借用其調改為《十繡金匾》,用歌曲形式歌頌邊區(qū)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翻身過上好日子的欣欣向榮景象。這首歌一經(jīng)傳唱,很快就紅遍了陜甘寧邊區(qū)。

  抗戰(zhàn)勝利后,為了配合革命斗爭形勢的需要,在專業(yè)文藝工作者的幫助下,《十繡金匾》的“十繡”被精煉為“三繡”。1976年,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三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逝世后,歌唱家郭蘭英在演唱時將原版的“第三繡”改為歌頌周總理的內容。

  據(jù)說,在當時的馬欄川,大多數(shù)老百姓都會唱汪庭有編的歌曲,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后來傳唱了幾十年經(jīng)久不衰的《繡金匾》?!独C金匾》經(jīng)郭蘭英演唱后,響徹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成為群眾耳熟能詳?shù)母锩窀?,寄托了億萬中國人民對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無限眷戀和緬懷之情。

編輯: 羅亞秀

相關熱詞: 《繡金匾》 汪庭 歌曲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wǎng)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wǎng)所有,任未經(jīng)本網(wǎng)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wǎng)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