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仙在家中翻閱秦腔相關書籍,為教授學生秦腔演唱技巧做準備。
□ 實習記者 劉凡銆 記者 趙婧 文/圖
“此刻你就是劇中人物,要將情緒注入到表演中。”4月20日,78歲的秦腔表演藝術家馬友仙接到一通來自學生的電話。學生在電話中向馬友仙請教秦腔劇目《斷橋》的動作精髓,她耐心地和學生講著多年來總結的表演技巧,幫助學生理解人物情緒,將學生帶入故事情景之中。
因為疫情,前往甘肅省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指導排練的計劃延遲,于是馬友仙就通過電話為學生講課。有秦腔“旦角皇后”之稱的馬友仙,她的代表劇目《斷橋》《謝瑤還》《洪湖赤衛(wèi)隊》《竇娥冤》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婉轉(zhuǎn)動聽的唱腔是無數(shù)戲迷心中的不朽經(jīng)典,她的唱段流行于西北五省和晉、冀、魯、豫等地,被廣泛傳唱。自2004年從陜西戲曲研究院秦腔團退休開始,她就側(cè)重于秦腔教學。目前,馬友仙共有30名學生,這些學生來自西北五省,大多是各劇院的秦腔演員。為培養(yǎng)這些學生,她經(jīng)常輾轉(zhuǎn)于西北各地劇院的排練廳,悉心為學生們傳授表演經(jīng)驗。能被收為“馬派”弟子,除了要有深厚的秦腔表演功底外,最重要的一條是要對秦腔藝術永葆熱愛。
寶雞市戲曲劇院的旦角演員蔡麗是馬友仙的一名學生,在她的身上,馬友仙看到了對秦腔的至深熱愛。2016年,決心踏上秦腔表演之路的蔡麗為精進秦腔技藝,通過朋友找到馬友仙,請求她收自己為徒。由于前來拜師的演員眾多,加上雙方不夠熟悉,馬友仙起初并未將蔡麗的“學藝請求”放在心上。但蔡麗沒有因此放棄求藝,為了讓馬友仙看到自己對秦腔的熱忱,無論刮風下雨,她都堅持從寶雞趕到西安向馬友仙請教唱腔方法,還總是給馬友仙打電話詢問表演建議。就這么堅持了3年時間,馬友仙終于在心里接受了蔡麗,也漸漸認可了她的專業(yè)能力,仔細斟酌后認為她符合收徒標準,于是決定收她為徒,悉心培養(yǎng)。
馬友仙十分器重這位學生,近些年常往返于西安和寶雞,為蔡麗指導排練,教她如何從眼神、音調(diào)、身段的細節(jié)處理上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給她講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心境,力求在人物表演上更飽滿生動。從講解到示范,一天的排練下來,雖然馬友仙的臉頰上流淌著汗水,但她的心情卻是無比歡愉的:“表演技藝有了合適的人傳承,我感到十分欣慰。”
“要將唱秦腔當作一輩子的事來做,只有這樣的人,我才能放心將秦腔技藝傳授給他。”馬友仙也曾為秦腔傳承擔憂,得知今年1月1日《陜西省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fā)展條例》正式施行的好消息后,她將秦腔傳承作為生活重心,“秦腔,是為人民群眾而唱的。”馬友仙時常和學生們說,秦腔之所以流傳千古、傳唱不衰,是因為有著扎實的群眾基礎,秦腔是鄉(xiāng)音,是來自田間地頭的質(zhì)樸演唱。秦腔藝人要走進群眾,把西北人民豪邁的性情、細膩的情感都放聲唱出來。這兩年,她撰寫教學提綱,整理教學筆記和秦腔相關書籍,每天早出晚歸,只為幫助學生將演出打磨得再精細一些,為觀眾呈現(xiàn)一場完美的秦腔表演。
在她的影響下,學生們都積極參加惠民演出,紛紛深入當?shù)氐目h城、農(nóng)村,自發(fā)搭建戲臺為基層群眾演唱秦腔。
馬友仙總和學生們講起這樣一個關于“鄉(xiāng)愁”的故事:2002年,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赴臺灣演出,一位出生在陜西農(nóng)村的戲迷在現(xiàn)場觀看了馬友仙的演出,表演結束后激動地向她表達感謝。這位戲迷從小聽著秦腔長大,與家人坐在村里戲臺下聽秦腔是他的珍貴回憶,但是自從來臺灣工作,便很少再有機會聽見秦腔,思鄉(xiāng)的他心里十分想念秦腔。在馬友仙的表演中,他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快樂時光,記憶中的秦腔正如馬友仙演繹的這樣雄渾有力,又一次聽見來自家鄉(xiāng)的聲音,這讓他非常感動。
二十年來,那位戲迷的由衷感慨猶在耳畔。也是因為這個故事,馬友仙更堅定了將余生奉獻給秦腔傳承事業(yè)的信念,她希望通過播種傳統(tǒng)藝術的種子,慰藉更多漂泊在外的游子。因此,在退休前,馬友仙的演出足跡遍布海內(nèi)外,許多在外工作的戲迷都因為她的表演又一次感受到家鄉(xiāng)的溫度。為了讓更多想念家鄉(xiāng)的戲迷能聽上秦腔,她還將主演的劇目錄制成唱片、盒帶出版發(fā)行,這些唱片、盒帶至今還被老一輩秦腔愛好者收藏著。
如今,馬友仙成了學生們的忠實粉絲,只要有學生演出,她一定坐在觀眾席專注欣賞,表演結束時激動地叫好鼓掌。“秦腔表演之路有人接續(xù),讓秦腔在群眾中傳唱,這是我最大的愿望。”馬友仙說。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