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无码视频免费看_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看国语版_A人片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西安博物院 讓更多人愛上潮起來的“老古董”

2022-04-26 11:10:27  來源:西安日報  


[摘要]西安博物院建在唐代著名皇家寺院薦福寺原址,著名的小雁塔便位于院內。館、塔、園三位一體,在全國博物館界可謂獨樹一幟。...

c646e1c87b289954f6b51925e316234c.jpeg

  西安博物院博物館外觀天圓地方,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

8a79a933a48d1d200d93e402337c9518.jpeg

  西安博物院內豐富多樣的文創(chuàng)產品。

2232621ca2a3fd505d9d3bbd7b132179.jpeg

  市民在西安博物院博物館展廳參觀游覽。

  總書記的足跡

  時間:2015年2月15日

  地點:西安博物院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習近平

  雖然已經7年過去,但是,回憶起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2月15日來博物院考察調研時的情景,西安博物院副院長王鋒鈞依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那天,我十分榮幸地承擔了為總書記導覽西安博物院基本陳列‘古都西安’的任務,在40多分鐘的考察過程中,每介紹完一件文物,總書記都會談談感受或問問題,考察過程好像一場‘文化交流研討會’。”

  7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牽掛、殷切囑托,激勵著西安博物院的進取步伐。

  堅持文物保護優(yōu)先、用好文物資源、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令博物館成為真正的“大學校”……矗立千年的小雁塔,在蒼翠古木、蜿蜒湖水間,依舊訴說著盛唐的輝煌;館室內史詩般的基本陳列,仍然詮釋著數(shù)千年的長安文明。它們,在那句“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的殷殷囑托中,有了不一樣的新守望,見證著日新月異的新變化。

  守好文物“家底”

  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惠及于民

  西安博物院建在唐代著名皇家寺院薦福寺原址,著名的小雁塔便位于院內。館、塔、園三位一體,在全國博物館界可謂獨樹一幟。

  “那天,總書記來到西安博物院后,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對小雁塔的保護,當?shù)弥⊙闼训玫搅丝茖W的保護后,他滿意地說‘修舊如舊嘛。’”2022年4月14日,王鋒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修舊如舊,正是我國文物修復保護原則。”

  歷史為西安這座古城遺留下了豐富的文物遺存,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是西安博物院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近年來,西安博物院重點完成了小雁塔保護規(guī)劃的制定,著手實施小雁塔管理規(guī)劃,推動老館庫房的改造工作,對博物院書畫藏品進行重點修復。王鋒鈞告訴記者:“尤其在文物保護的精細化管理和文物藏品保護管理方面,院里下了很大功夫。”

  作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從2018年起,西安博物院正式啟動古籍保護工作,并于2019年起啟動古籍數(shù)字化保護工程,逐步實現(xiàn)文物數(shù)字資源共享,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在當代‘活’起來。遺產管理方面,博物院加強對遺產區(qū)的監(jiān)測管理,補充完善遺產檔案,推進保護研究。剛剛過去的一年,《1965年西安小雁塔整修工程報告》出版發(fā)行,“小雁塔——世界遺產監(jiān)測年度報告”順利完成。

  舊址添“新綠”,靜候春自來。目前,西安博物院珍藏著11萬余件(組)文物,這些文物見證了古都西安的厚重歷史。整理歷史遺存,擦去歲月塵埃,一批又一批珍貴的文物得到妥善保護,許多曾“沉睡”于庫房中的文物有了更多與公眾見面的契機。

  西安博物院院長余紅健在受訪時告訴記者,博物院今年即將和西北工業(yè)大學三航博物館簽約,共建西安博物院分館,同時正積極推進打造西安博物院“絲綢之路分館”的工作。未來,這座“寶藏博物館”還將深入探索“一院+N館”發(fā)展模式,讓豐富館藏和大眾見面,“在博物院這所大學校里,我們不僅讓公眾感知昔日的精彩,更憧憬未來的美好,邁向明天的腳步更堅定、更有力。”

  用好展覽“寶庫”

  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媽媽你看,我能用這本‘翻翻書’給唐朝的阿姨‘化妝’!”4月11日,歷經5個月提升改造的西安博物院基本陳列“古都西安”二、三展廳重新開放,6歲的顧蓉榮興奮地跟媽媽討論起自己在“唐代婦女妝容互動展陳區(qū)”的新發(fā)現(xiàn)。

  “這些年來,西安博物院最重要的變化之一,是原創(chuàng)展覽的層出不窮。”余紅健說。為揭示歷史文化遺存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西安博物院深入挖掘文物展示方式,讓更多的文物走上展線。

  讓文物“說話”,不僅是給文物更多“說話”的機會,也意味著不斷探索怎么讓文物“說話”的好方法。比如在全新亮相的西安博物院基本陳列“古都西安”二、三展廳中,就通過組合式、功能式、互動式等多種展陳方法,進一步拉近觀眾與文物、歷史之間的距離。今年,西安博物院還將開啟“智慧化服務體系”工程,讓博物館的服務更快捷更舒適。

  另一方面,這座博物館也用勇立潮頭的思維,不斷拓新展陳設計,豐富提升展覽水平,在“博物館+科技”“博物館+互聯(lián)網(wǎng)”等領域進行新嘗試,并讓各種云直播、云觀展、云學游等線上游覽方式,成為新展的“觀展標配套餐”。

  從“環(huán)肥燕瘦——漢唐長安她生活”到“十年珍藏回顧展”,從“巧工大美最長安”到“喜樂長安中國年”、“樂居長安——唐都長安人的生活”……多項優(yōu)秀原創(chuàng)展覽不斷運用景觀、模型、影像等手段,展示西安寶藏,講好中國故事,讓來西安博物院“刷展”成為時尚。

  “子時,特工新任務;卯時,穿梭長安城;辰時,大唐順風車;巳時,萌貓有口福……”2020年疫情期間,西安博物院將本為春節(jié)舉辦的線下特展“樂居長安——唐都長安人的生活”,搬到了網(wǎng)上,出品有聲展覽《福貓?zhí)毓さ氖r辰》。趣味式解說,闖關式“導展”,全方位展現(xiàn)和講解文物,更帶觀眾細細品讀了展覽文物中展現(xiàn)的長安人的服飾、飲食和出行娛樂。新穎吸睛的展覽方式,熱度出圈,引爆全國網(wǎng)友的觀展興趣,展覽總點擊量高達380萬。

  辦好博物館“大學校”

  帶公眾尋找中華文化根脈

  今年春日里的一天,西安博物院中迎來了一群孩子,他們帶著畫筆和畫板在小雁塔下寫生,記錄千年古都的輝煌,也留下蓬勃飛揚的夢想。這是西安博物院與小雁塔小學攜手共建的“美育課堂”中的一幕,在這節(jié)“博物館中的美術課”里,古建和文物紋飾,都成為孩子們接受美育教育的鮮活素材,老師與博物院教育專員的相關講解,更讓文博與歷史知識深深印刻在稚嫩學子的心中。

  張莉是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廣部副部長,在她看來,如今的西安博物院,已經不僅是一個局限于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的場所,“通過開展越來越豐富的社會公眾活動,它正讓文物背后的故事,如同一部生動的歷史教材,浸潤公眾的心靈。”張莉說。

  這些年,西安博物院先后舉辦“同唱祖國好 共圓中國夢——展國旗活動”、“彬彬有禮中國人”、“我的城市我的家”、“大唐印色”、“我來守護長安城”等線下互動活動,無一不是人氣爆棚。“薦福二十四節(jié)氣”、“樂知云課堂”、“趣·博物館”等線上活動,讓“線上趣游”成為一大特色,也為博物館如何解鎖“云”上新玩法尋找更多路徑。

  作為我省為數(shù)不多的為公眾教育開辟專屬空間的博物館,近年來,西安博物院還重點打造了“樂知學堂”。它既是一個空間,也是一個課堂,不僅為孩子,也為視障、聽障等特殊人群以及“銀發(fā)族”,提供了更多感知與觸摸歷史的新方式。“比如對于‘銀發(fā)族’,樂知學堂會組織特殊專場, 把文物復制品和仿制品放進專場中,由教育專員進行主題引導,邀請老人們摘下眼鏡、拿起放大鏡,看一看,摸一摸,一邊聆聽文物背后的故事,一邊了解歷史文化。”張莉說。

  被張莉頻繁提起的“教育專員”隊伍建設,也是西安博物院實現(xiàn)“大學校”功能的一大新舉措——不同于普通講解員,他們專門在西安博物院內進行不同領域的社會教育服務工作,通過種類繁多的公益活動,向公眾講述文博知識,讓更多人愛上了潮起來的“老古董”。

  從“爆款”到“破圈”,西安博物院還通過文創(chuàng)產品,讓“老古董”們煥發(fā)新生機。這幾年,西安博物院文創(chuàng)產品從無到有,現(xiàn)在已發(fā)展到有36個系列的240余種文創(chuàng)產品。以博物館賦能、博物館文化二次傳播為出發(fā)點,新開發(fā)“樂居長安”、生肖牛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推出“小雁塔雪糕”、唐小西運動書簽及盲盒擺件,跨界合作推出《時光公主》網(wǎng)游,上線的館藏文物手機主題、鎖屏壁紙等收獲粉絲30.4萬,滑動總曝光1.5億。

  “伸手一摸,漢唐文化,兩腳一踩,秦磚漢瓦。這是古都西安最生動的寫照。”余紅健說,今年,西安博物院將迎來建院15周年,“他正如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意欲更大的作為——在我們中華文化復興戰(zhàn)略和城市發(fā)展建設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讓承載著中華文明密碼的‘國寶’煥發(fā)新光彩;給予來到這里的每位參觀者以民族的自信和力量!” (文/記者 孫歡 圖/記者 郝鐘毓)

編輯: 意楊

相關熱詞: 西安博物院 文物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wǎng)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wǎng)所有,任未經本網(wǎng)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wǎng)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