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占云與貓咪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 實習記者 馮倩楠 記者 趙婧
“有我撿來的,也有從屠宰車里救來的,還有生病、殘疾的。”在延安市寶塔區(qū)萬花鄉(xiāng)鎖崖村的山溝里,79歲的閆占云建了一個流浪動物保護基地。“過來,到這兒!”閆占云喊一聲,狗狗們爭先恐后地撲向她懷里,尾巴搖個不停。
“在我人生最失意的時候看到狗娃們,感覺我們是同病相憐。”閆占云是一名退休音樂教師,上世紀90年代末,她先后經(jīng)歷車禍、離異,在救助小動物中得到了慰藉。“不是狗娃兒們離不開我,而是我離不開它們。”從那時起,她累計救助小動物2萬多只。
十多年前,搬家數(shù)次的閆占云帶著一群貓狗來到鎖崖村的偏僻山溝,一間簡易房和一個用籬笆圍起來的露天狗圈,沒通電、沒水井,但好在有了固定居所,“再沒房東來趕攆我了”。
丹丹是閆占云收養(yǎng)的女孩,兩人以姑侄相稱。受閆占云影響,丹丹讀中專時選擇了獸醫(yī)專業(yè),現(xiàn)在是廣州一家寵物店的老板,經(jīng)常給閆占云寄送動物藥品、疫苗。有一年冬天,丹丹介紹相熟的寵物食品公司負責人拉來了1500袋狗糧,解決了“狗娃們”一冬的口糧。
像這樣來幫忙的愛心人士和志愿者還有很多:有拿自己舊衣服給狗狗縫制狗窩的學生,有主動給貓狗看病的寵物醫(yī)生,有不收運費的物流公司……多年來,水、電、暖氣都逐漸通了,露天狗圈也成了幾十間標準化圈舍。
今年秋天,閆占云一個人忙活了一個多星期,把儲藏室改成了貓咪“集體宿舍”。為了御寒,她和義工動手壘砌磚瓦,在貓舍壘起了一個磚炕,爐子一燒,小貓們都能在炕上取暖。閆占云閑時種些麻子、小米,把麻子、小米拌起來給山里的鴿子麻雀吃。
每天早上起床后,閆占云都要先給生病的貓狗打針、吃藥、涂藥,一條叫東東的德國牧羊犬是其中的“老朋友”。在閆占云的悉心照料下,東東原本潰爛的半邊臉基本痊愈,但耳朵仍有頑疾,只能天天涂藥,閆占云一涂就是5年。
照顧流浪動物數(shù)量多、年份長、肯用心,閆占云贏得很多愛寵人士的信任。2014年,經(jīng)注冊登記,基地正式掛上了“延安動物保護協(xié)會”的牌子,當?shù)睾芏鄵斓截埞酚譀]條件收養(yǎng)的人會直接送上門,她來者不拒。
也有人來基地領養(yǎng)寵物,送它們走時,閆占云會叮囑這些貓狗“好好享福去”。“現(xiàn)在有500多只貓狗,只要是成年人、有固定住所和收入,能給它們按時打疫苗、驅(qū)蟲都可以來領養(yǎng)。”她說。
面對不解和質(zhì)疑的聲音,閆占云常常以基地的一只三條腿的“愛心媽媽”貓咪舉例。“每次救回來的小奶貓,它都特別關心,把小奶貓抱到懷里呵護著,咱總得比它強吧。”閆占云說。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