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游客在延安新聞紀念館參觀。
手工制作、薄厚不均的“馬蘭紙”到底有多粗糙?
靠人力運轉(zhuǎn)的印刷機怎么做到24小時不停機?
大塊頭的印刷機器和廣播設備又是怎么化整為零千里迢迢運到延安的?
3月20日,呂夏汀走進位于清涼山的延安新聞紀念館,發(fā)生在這座“新聞山”上的紅色新聞故事,讓他連連稱奇。
呂夏汀是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博士研究生,他的研究方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向延安寶塔山聚集,追尋理想與信仰的光芒。
如果說延安寶塔山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那么一河之隔的清涼山,就是向外界傳播中國革命聲音和中國共產(chǎn)黨主張的新聞圣地。
“延安時期的新聞宣傳實踐過程艱苦卓絕,其成果重大,影響深遠,探索出新中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模式。”呂夏汀說,延安新聞紀念館挖掘和利用延安的紅色新聞資源,讓游客體會清涼山新聞人為傳遞黨的政策和主張所付出的艱辛努力,領會其中蘊含的延安精神。
清涼山曾經(jīng)是新華社、解放日報社、邊區(qū)群眾報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以及中央印刷廠等眾多新聞出版部門的所在地,也正是在這里,孕育了新中國的新聞事業(yè)。
“一張張報紙、一聲聲電訊號,在抗戰(zhàn)烽火中,清涼山上的新聞人,就這樣把黨的聲音傳播到邊區(qū)的角角落落。讓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中國革命的光輝前景,讓全中國人民看到抗戰(zhàn)勝利的曙光,更讓世界聆聽到來自東方戰(zhàn)場的希望之音。”延安新聞紀念館館長劉金林說。
為了用活紅色新聞資源,近年來,延安新聞紀念館先后修復窯洞主體107孔,窯洞內(nèi)飾陳設布展82孔,改造提升主題院落13座,全部打造為集教育培訓、實踐體驗、主題活動、紅色文創(chuàng)、配套服務為一體的紅色教育體驗營地和紅色文創(chuàng)基地。
“自2020年6月體驗營地開放以來,這里累計開展體驗式活動300余場次,前來考察、學習和交流的有2.3萬余人次,入住舊址窯洞體驗共4000多人次。”劉金林說,“為進一步讓游客了解紅色新聞史,我們計劃在年內(nèi)完成對延安新聞紀念館展陳的全方位提升。”
延安新聞紀念館外架設著一部攝像機,連接著延安市融媒體中心“我是延安”客戶端,全國人民通過客戶端,隨時可以看到“巍巍寶塔山”和“滾滾延河水”。這個名為“云端攬圣”的慢直播欄目,目前已經(jīng)吸引了超過7600萬人次參與。
“全媒體時代,我們策劃推出一系列接地氣、聚人氣、提士氣的活動,不但讓延安精神孕育誕生的故事清晰可感地呈現(xiàn)在廣大群眾面前,而且讓延安精神的內(nèi)涵鮮活昂揚地走進人們心里。”延安市融媒體中心黨委書記、主任侯忠義說。
近年來,延安市融媒體中心挖掘利用紅色新聞資源,先后推出《紅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歌聲里的延安歲月》《延安十三年·沿著先輩的足跡》等融媒體產(chǎn)品,形成強大的宣傳效應,為延安精神的傳承和紅色文化影響力的提升貢獻了媒體力量。(記者 趙晨文/圖)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