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無垠的華夏大地上,黃河猶如一條巨龍,蜿蜒東流,滋養(yǎng)了無數璀璨的文化瑰寶與英雄傳奇。于黃河之濱,隱匿著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吳堡石城,它不僅是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的典范,更是黃河文化的璀璨明珠,娓娓道來過往與今朝的輝煌篇章。
8月14日清晨,“千秋一河大潮闊”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踏入吳堡石城,親身感受這座矗立于黃河岸畔的石頭城史詩般的歷史韻味。
吳堡石城
“銅吳堡,鐵葭州,生鐵鑄就綏德州。”這句流傳于陜北的俗語,生動描繪了吳堡古城的堅固與不凡。吳堡石城,依山傍水,雄踞于黃河天險之上,其勢如虹,仿佛一位勇士,頭枕滾滾黃河,腳踏巍峨高原,身居堅石之山,盡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雄偉,因此得名“銅吳堡”。
關于石城的始建年代,雖已難以確考,但據史料記載,早在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定難軍節(jié)度使李克銳便率兵攻克了北漢的吳堡寨,留下了關于此城的最早記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踏入石城,城墻上的斑駁坑洞瞬間吸引了采訪團的注意。“1938年,山西全境幾乎被日軍占領,咱們陜西也岌岌可危。當時的吳堡縣就是日寇渡過黃河進入陜西的重要關口之一,日軍在軍渡瘋狂地炮擊陜西黃河沿岸達七年之久。導致城內大部分古建筑被損毀,城墻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這些坑洞就是當時彈片劃過留下的痕跡。但負責駐防此地的八路軍警備八團,在吳堡民眾的大力支援下,多次擊退日軍的進攻,讓他們始終沒能從這里越過黃河一步,為保衛(wèi)延安、保衛(wèi)陜甘寧邊區(qū)和祖國的大西北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吳堡石城講解員說道。
城墻上每一塊斑駁的石塊,都仿佛在訴說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讓人不禁對黃河兒女那份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肅然起敬。
“此次黃河之行,不僅讓我們見證到了黃河岸畔的生態(tài)發(fā)展、產業(yè)發(fā)展,吳堡石城所傳遞的黃河兒女奮斗拼搏的故事讓我們更加了解了岸邊的人文歷史,也更直接、更生動的感受黃河魅力。”西部網記者惠璇璇感慨道。
吳堡石城內《重建關王廟記》石碑
跨過甕城,一座氣勢雄偉的石碑率先映入眼簾,碑正面用篆字刻有“重建關王廟記”幾個大字。“這上面說的就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很長時間沒有下雨,縣令張士杰和一些官員跪在甕城內已經廢棄的關王廟前面祈雨,結果天遂人愿,喜降甘霖。后來縣令就讓人刻了這通石碑來記載這個事情。”吳堡縣文物保護所原所長慕生樹為大家介紹碑文內容,談到石城,他如數家珍。
慕生樹被當地人稱為吳堡石城“活字典”,他自小與石城結緣,并成功推動其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時候我就經常來石城玩,參加工作以后每周從單位往返回家的路上也會經過石城,后來又去了吳堡縣委宣傳部,這些工作都和石城有著‘不解之緣’,我也越來越想為石城的宣傳和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吳堡石城
40多年來,為了宣傳石城,慕生樹先后和女兒一起編輯出版,《吳堡石城》、《銅吳堡》、《吳堡石城故事》、《吳堡石城碑石》等畫冊,并多次前往北京、西安等地邀請專家認證吳堡石城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同時,走訪吳堡多地,收集有關石城的石碑(石刻)50余塊,為吳堡石城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請工作奔走。“當初申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候是按‘吳堡古城’申請的,結果沒通過,后來有專家建議我們發(fā)掘自己的特色申請‘吳堡石城’,沒想到一下就通過了,我高興地手舞足蹈,歡樂不已。”對于慕生樹來說,吳堡石城不僅僅是一座城,更是歷史的見證與文化的傳承之地。這里承載著他對過往歲月的回憶,對古老技藝的敬仰,以及對地方文化深厚底蘊的感悟與自豪。
吳堡石城,作為軍事防御的杰作與黃河文化的載體,城內廟宇眾多,城隍廟、娘娘廟、文廟等建筑錯落有致,均采用石砌窯洞式,展現了黃河沿岸人民因地制宜的智慧與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古跡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遷,也承載了人們對自然、祖先及文化的崇敬與追求。
吳堡石城
1982年1月27日,吳堡石城被吳堡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4月20日,吳堡石城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吳堡石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光流逝,吳堡石城已逐漸從歷史的塵埃中綻放出新的光彩。每年都吸引著無數游客與學者前來探訪,感受這座古老城堡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與獨特魅力。
吳堡石城,一座被歲月打磨得熠熠生輝的古老城堡,高踞于黃河之畔,傲然挺立于山巔,猶如一部立體的史書,等待著每一位游人去翻開那一頁頁塵封的故事。(記者/王歡 攝影/王警 李杰)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