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 (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新聞聯播》記者杜曉文)機械收獲籽粒一直是玉米生產的短板。今年秋收期間,記者發(fā)現,隨著新品種推廣,在咸陽旬邑,玉米也能和小麥一樣直接收獲籽粒,改變了多年的玉米收獲傳統(tǒng)模式。
在咸陽市旬邑縣的一塊試驗田里,已經成熟了兩周多的玉米依然筆挺站立,基本沒有倒伏,每個主稈上結的玉米棒也幾乎在同一個位置,非常有利于機械收割。種糧大戶姚忠正家流轉的120多畝耕地,今年全部種上了這種適合直接收獲籽粒的玉米新品種。
旬邑縣職田鎮(zhèn)青村種糧大戶姚忠正:“一天時間,將近80畝(玉米)全部脫成籽粒,變成現錢了,過去那個棒子收了以后,回去還要剝包谷,然后壘架,等干了以后還要脫離,費工費時,按我常年種植算下來,(120畝地)要用勞動力將近400多個。”
記者在收割現場看到,聯合收割機“吃”進去的是連桿帶穗的整株玉米,通過“腹中消化”后,“吐”出來的就是一顆顆金燦燦的玉米粒兒,可以直接銷售。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高級農業(yè)師郝引川:“你看這個籽粒的破損率相當的低,基本是完好的,再一個從雜質率來講,基本收的是很干凈的,也在0.8%左右,完全滿足機收的條件,也達到國家的標準。”
因為無法直接機械脫粒,人工剝棒、晾曬、脫粒是玉米整個生產周期最繁重的一項體力活兒,而新品種徹底改變了玉米收獲方式。專家研究表明,玉米籽粒含水量大于25%時,機械收割籽粒的破碎率將明顯提高,會降低農民收益;而要下降到25%以下,玉米桿大多會倒伏,或者玉米棒脫落,機械收割同樣會降低農民受益。
記者在旬邑縣看到的是我省玉米育種專家薛吉全團隊選育的三個適合機械收獲籽粒的玉米新品種,這些品種基本都解決了機收籽粒遇到的難題,目前,已通過省上審定。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高級農業(yè)師郝引川:“你像我們這個品種,比普通的品種要早熟3—7天,在成熟以后,在15天左右,它的水分可以降到25%以下。我們在渭北旱塬這個地方,已經連續(xù)進行了四年的試驗示范,通過產量對比,我們這個產量穩(wěn)定在800公斤以上,和普通的品種產量相當。”
記者從省農業(yè)廳了解到,近兩年時間,我省已審定通過了省上自主培育的5個適合機收籽粒的玉米新品種。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