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榮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陜西代表團媒體開放日并回答記者提問。
西部網(wǎng)訊(記者 凌旎 劉璞華 賀桐) “去年12月日本通運公司在西安發(fā)了一列共計41車的貨物。我注意到,這個企業(yè)形象良好,信譽良好,而且貨物是2014年以來我們這里價值最高的。”在面對日本朝日新聞記者提出的“中歐班列給‘一帶一路’地區(qū)經濟帶來的影響?”問題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董事長劉生榮給西安中歐班列的“大客戶”點了個贊。
今天(3月7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陜西代表團舉行媒體開放日,境內外媒體擠滿了會場,頻頻舉手發(fā)問。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陜西中歐班列的始發(fā)點。“西安”“中歐班列”等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我是干鐵路的,就來講講鐵路。”劉生榮表示,近幾年“一帶一路”中歐班列開行勢態(tài)很好,2018年共開行6363列,同比增長73%。同時,中歐班列通達的國家達到了到48個,運送的貨源品類也越來越豐富,由開行初期的手機、電腦等IT產品逐步擴大到建材、食品、輕工產品等六大類、共計206個品種。
“西安的中歐班列態(tài)勢尤其好,6363列中西安開行的就有1235列,是2017年的6.37倍。由于運行品質好、開行密度大,中歐班列的運行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從最開始來自西安市內,慢慢發(fā)展到陜西省、全國,再到全世界,很多貨主、物流企業(yè)愿意到西安來運貨。”劉生榮認為,中歐班列對地區(qū)經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也牽引了對外開放的逐漸擴大。
“陜西對歐洲的貨運線路有怎樣的期待?”針對這個問題,劉生榮表示,西安是國家的大陸地理中心,且在全國相鄰的省市最多,天然形成一個樞紐。近年來,西安也已經形成了完備、立體的民航、公路、鐵路樞紐,“米”字型高鐵四通八達,“木”字型規(guī)劃建成后,乘坐火車就像坐公交車、地鐵、出租車一樣方便,旅客可以順暢的前往省內及周邊多地。
“另外,陜西有5個大鐵路什子,分別是西安、延安、榆林、寶雞和安康。這些都能夠促進西安成為我國的內陸港、門戶和改革開放的高地。我們期待中歐班列能夠繼續(xù)開枝散葉,通達到更多國家,運送更多的貨物,讓更多企業(yè)參與進來。” 劉生榮說。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