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馮妍):3月25日上午9點,陜西歷史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門前,觀眾們戴著口罩,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有序排隊,驗證一碼通、進行體溫監(jiān)測,確保一切正常后,入館正常參觀。
3月25日早上9點陜西歷史博物館正式恢復對外開放 攝影 馮妍
陜西歷史博物館后勤保障處處長王長纓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采訪 攝影 馮妍
陜西歷史博物館后勤保障處處長王長纓介紹,為了確保疫情期間觀眾能安全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采取了多方面的應急預案。“每天早上7:00點開館前和下午17:30閉館后,我們都會對辦工區(qū)域和游客參觀區(qū)域進行全方位地消毒。白天開放期間,保潔員隨時會用酒精對展柜展具進行擦拭消毒,也會隨時對垃圾桶、衛(wèi)生間進行消毒清潔。我們還安排了專人在南廣場日常巡查,有需要時隨時消毒,全方位保障游客的參觀安全。通過這么長時間的修整和閉館,我們心里也逼著勁兒,想要以更好的狀態(tài)、更好的服務為游客提供安全、舒適的參觀環(huán)境。”王長纓說。
陜西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對游客進行體溫監(jiān)測 攝影 馮妍
文博愛好者身著漢服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 攝影 馮妍
展廳里,觀眾們有序參觀,在安靜的氛圍中體驗與文物之間的“對話”。來自巴基斯坦的西北工業(yè)大學留學生蘇景皓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采訪時說:“陜西歷史博物館重新開放的第一天,我的同學就專門陪我來這里參觀。我已經在陜西生活和學習了2年。當我了解了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后,我很驚嘆其文化魅力。希望能夠留在陜西工作。”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絲路追夢”展覽 攝影 馮妍
來自巴基斯坦的西北工業(yè)大學留學生蘇景皓(右)和同學一起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 攝影 馮妍
西安市民雷璐聽著線上講解仔細觀察文物 攝影 馮妍
攝影愛好者郝越天用鏡頭記錄眼前的文物 攝影 馮妍
西安市民張娟娟和女兒馮栩然展示她們親筆畫下的文物畫像 攝影 馮妍
除了在線聽講解參觀、用鏡頭記錄、著漢服與文物“約會”外,西安市民張娟娟以獨特的方式刷新了“打卡”博物館的“新姿勢”。站在鐘意的國寶前,張娟娟和女兒馮栩然拿出紙筆,畫起了文物素描畫。張娟娟說:“孩子還小,走進博物館后她也看不懂,會感覺比較無趣。受我的影響,從2017年9月開始,她通過畫畫來了解文物,這個習慣已經有兩年了,畫畫的本子也已經換了一個,她畫得越來越好,也越來越喜歡文物。如今,她是真正的文物愛好者,不只畫,還經常參加活動去給別人講文物,作為父母我很開心看到文物帶給她的成長。”
據了解,為切實做好疫情期間博物館的運營管理工作,陜西歷史博物館試行開放期間繼續(xù)實行實名制網絡預約、分時段參觀政策,每日參觀限額為2000人,暫時不接待團隊參觀。參觀當日,游客除了出示本人有效證件原件、預約截屏外,還需要本人的實時西安“一碼通”。疫情防控期間,陜西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和暫時展覽免費開放,大唐遺寶展、壁畫館、西地下、餐飲區(qū)、文創(chuàng)店等暫不開放。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