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无码视频免费看_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看国语版_A人片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念好五字訣 鑄牢生命線——陜西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紀實

2022-01-18 08:46:07  來源:各界新聞網-各界導報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陜西是一個多民族散雜居地區(qū),全省56個民族齊全,少數民族常住人口22萬余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19萬余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陜西是一個多民族散雜居地區(qū),全省56個民族齊全,少數民族常住人口22萬余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19萬余人。少數民族人口呈現(xiàn)大分散、小集居的分布態(tài)勢,突出特點是民族成份多、回族人口多、少數民族學生多。

  針對這一省情實際,如何通過重要舉措和有效載體推進民族團結事業(yè)、鑄牢民族團結這條生命線,成為檢驗民族工作成效的試金石。為此,全省各級民族工作部門強化政治引領,提高政治站位,堅持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對標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部署要求,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總目標,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主題,在工作中念好“學、謀、做、融、實”五字訣,全面推進陜西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

  一、以“學”打頭,切實加強思想引領

  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統(tǒng)領,從學入手,以學開頭。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為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和干部理論學習專題研討內容。堅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學習黨的最新理論,統(tǒng)一思想認識,認真籌劃重點工作任務。連續(xù)3年舉辦全省黨政領導干部民族理論政策專題培訓,指導全省民族界人士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始終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認真學習貫徹中辦國辦《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推動制定出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發(fā)展規(guī)劃》,制定印發(fā)貫徹落實指導意見的《實施方案》。

  堅持把學習培訓辦在基層,組織民族宗教政策法規(guī)講師團分別在陜北、陜南、關中3個片區(qū)開展宣講60余場,帶動各級各部門舉辦專題培訓700余期、6萬余人次。編印《學習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輔導讀本》2.5萬冊。陜西是教育大省,全省少數民族學生4.6萬人,針對這一特點,積極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進學校”品牌活動,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連續(xù)7年組織引導50余所高校,1萬多名少數民族大學生赴延安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做法被國家民委、新華社宣傳推廣。西安交通大學用“西遷精神”浸潤滋養(yǎng)各族學生成長成才,陜西師范大學實施“石榴紅”成長工程培養(yǎng)民族團結“西部紅燭”等經驗做法,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經驗交流現(xiàn)場會作大會交流。推進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做法,在全國民委系統(tǒng)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介紹。組織112名各族青少年,身著56個民族服裝參加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指導西安浐灞一中連續(xù)9年開展“我在西安有個家”結對活動,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二、以“謀”為基,認真研究落實舉措

  堅持將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放到全省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大局中來統(tǒng)籌謀劃、扎實推動。全面摸清全省民族工作底數、研究形勢特點,高質量完成《陜西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實踐與思考》《新時代加強黨對民族工作領導的實踐與思考》《散雜居省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與思考》等調研報告,為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提供決策支持。全年組織各地完成民族工作專題調研報告66份。協(xié)調推動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示范單位評選命名活動”納入全省創(chuàng)建示范活動《項目名錄》,評選15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示范單位。在省內5個高校設立“全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攻關。建立“民族工作部門+社科聯(lián)+高校”研究體制機制,投入研究經費65萬元,下達課題30余項。研究制定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工作舉措28項。擬制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陜西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實施意見》,吸納反饋意見45條。制定陜西省民族團結進步《行動規(guī)劃》,吸納反饋意見8條。

  三、以“做”為重,切實增進共同性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各級民族工作部門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所有工作都向此聚焦。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做好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tǒng)一,把民族工作做好做細做扎實。

  堅持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民族工作重要原則。開展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宣講活動,組織學習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大家談”活動,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教育,切實鑄牢各級領導干部和各族群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堅持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和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確保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各項法律法規(guī)走進千家萬戶。指導各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舉辦各類宣講、講座200余場。在全省28所學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中小學試點,覆蓋各族學生45668人。指導各地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在法律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權益,依法處置涉及城市少數民族人員的各類矛盾糾紛,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堅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牢固樹立“以服務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務”工作理念,舉辦技能培訓、編印服務指南、開展聯(lián)誼活動,引導和教育各族群眾相互理解尊重、相互欣賞包容,鼓勵和支持各族群眾聯(lián)合創(chuàng)業(yè)、扶貧濟困、共克時艱。面對嚴峻復雜的疫情形勢,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眾志成城,共同凝聚起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奮進合力。很多民族界人士積極主動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中來,有的踴躍捐獻防護服、醫(yī)用口罩、噴霧消殺機等防疫物資,有的為防疫一線工作人員送去熱騰騰的飯菜、馕餅等慰問品,有的主動參與到社區(qū)志愿服務行列之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各族群眾的責任與擔當,在抗擊疫情中彰顯了偉大民族精神。

  四、以“融”為標,深化拓展工作途徑

  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途徑,系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紐帶。積極踐行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理念,不斷完善政策舉措,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組織我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和集體代表赴北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參加建黨百年系列觀摩活動。組織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互觀互學互鑒。把牢工作主線,明確創(chuàng)建標準,召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經驗交流現(xiàn)場會,組織各地和相關高?,F(xiàn)場觀摩寶雞市千陽縣、隴縣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進學校、進社區(qū)、進鄉(xiāng)鎮(zhèn)的經驗做法,推動各地打造更多看有載體、學有內容的示范樣板。

  鞏固少數民族聚居村鎮(zhèn)發(fā)展成果。加強和規(guī)范資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研究制定《陜西省財政銜接推進鄉(xiāng)村振興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將中央和省級安排的財政銜接推進鄉(xiāng)村振興補助資金(少數民族發(fā)展任務)全額撥付到20個縣(區(qū)),投入到46個重點民生項目。

  促進來陜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居發(fā)展。連續(xù)2年開展“民族團結交往交流”活動,組織近百名來陜務工經商求學的少數民族群眾代表走進西安、咸陽感受發(fā)展成就,促進融入城市生活。組織新疆來陜務工經商少數民族群眾,籌集23萬元抗洪救災物資運送至受災地區(qū)。

  廣泛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微”平臺。抓住建黨、國慶等紀念日和中秋、春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廣泛開展各民族“手拉手”“心連心”“一家親”“感黨恩”等主題慰問、聯(lián)誼活動,鞏固和發(fā)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良好局面。引導高校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面向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區(qū))開展助學支教、合作共建等活動。組織開展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交流展示,探索實踐將民族傳統(tǒng)體育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載體的新模式,促進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

  五、以“實”看效,推動工作方式創(chuàng)新

  注重發(fā)揮陜西歷史文化積淀厚重、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科教資源眾多的優(yōu)勢,創(chuàng)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

  塑造革命文化教育品牌。組織100名少數民族大學生赴延安開展為期5天的教育實踐活動,教育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做民族團結的堅定捍衛(wèi)者、踐行者、引領者。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欄目、光明日報、國家民委公眾號等十家中央以及省內媒體和平臺對活動進行了報道。“萬名學生回延安”成為陜西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品牌舉措之一。

  拓展歷史文化傳承載體。發(fā)揮黃帝陵、延安革命紀念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獨特作用,在3地各設立1個“全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著力打造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探索構建陜西特有的中華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表達體系。

  推動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遴選推薦西安歌舞劇院創(chuàng)作編排的舞劇《傳絲公主》,代表陜西亮相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在央視網和國家民委門戶網站展播,榮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圓夢獎優(yōu)秀劇目獎。設立4個“全省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研究與訓練基地”。舉辦以“慶七一·迎全運”為主題的首屆陜西省高校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交流展示會,14所高校代表隊展演了武術、射藝等10余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精粹和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魅力,營造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的濃厚氛圍。

  通過“學、謀、做、融、實”五字訣,全省各級民族工作部門提高了政治站位,加強了黨的領導,明確了工作主線,增強了使命意識,創(chuàng)新了工作方法,健全了體制機制,增強了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形成了全省共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合力。

  《各界導報》2022年1月18日 第5108期 第10版

編輯: 史青青

相關熱詞: 民族 五字訣 生命線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