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本土疫情呈多點散發(fā)、多地頻發(fā)態(tài)勢。連日來我省多個地市陸續(xù)報告本土疫情,部分地區(qū)疫情處于快速上升階段,且存在較高傳播擴散風險。疾控專家表示,當前,自覺自愿嚴格遵守防疫規(guī)定仍是最高效的防控措施,堅持不懈做好個人防護是最有效的防控辦法。提醒廣大市民進入各類公共場所均要注意佩戴口罩、配合測溫、主動掃碼。此外,進入不同場所時,要分別注意相關防護要點,有效抵御傳染病威脅,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場所一
居家
建議家中做好體溫計、口罩及消毒用品等防疫物資日常儲備,現(xiàn)階段主動做好家庭成員的健康監(jiān)測,建議早晚測量體溫。飲食起居方面適當加強營養(yǎng),科學飲食,適量運動,保障睡眠,保持良好心態(tài),提高身體免疫力。
家庭環(huán)境以清潔為主、預防性消毒為輔,及時清理室內垃圾。日常注意保持室內通風換氣,室內溫度適宜時,盡量采取開窗通風方式。家庭成員注意不共用毛巾,衣被等經常清洗晾曬。注意個人衛(wèi)生習慣,不隨地吐痰,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或肘臂遮擋,使用過的紙巾放入有蓋的垃圾桶。尤其注意及時做好手部衛(wèi)生,自室外返回、咳嗽手捂后、飯前便后、烹飪或準備食物前,應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劑揉搓雙手。
場所二
工作場所
建議現(xiàn)階段前往工作場所途中盡量采用步行、騎行、駕乘私家車等方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應做好個人防護。
工作場所中保持安全距離,隨身備用口罩,與來訪人員近距離接觸時可佩戴。在單位食堂就餐盡量錯峰、錯時用餐,減少堂食,盡量不在就餐時近距離交流。鼓勵自帶餐具并做好清洗。
減少工作人員間的直接接觸,鼓勵采用無紙化辦公,觸摸公共設施或他人物品后及時洗手或用免洗洗手液揉搓雙手。減少開會頻次,縮短會議時間,多采用網絡視頻會議等方式。會議期間溫度適宜時應當開窗或開門。人員密集且有外單位人員參會時建議全程佩戴口罩。
場所三
公共交通工具
注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備好口罩、消毒濕紙巾或免洗洗手液等物品。乘坐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時,應全程佩戴口罩并減少與他人接觸,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或肘臂遮擋。其間注意手衛(wèi)生,減少不必要的觸摸,避免用未清潔的手接觸口、眼、鼻。尤其注意不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飲食。
出租車、網約車載客期間注意乘客和司機應全程佩戴口罩,在自然氣溫、行駛速度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勤開窗通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結束后,摘下口罩,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進行手部消毒,將外穿衣物置于通風處。
場所四
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
前往醫(yī)療機構要備好口罩、消毒濕紙巾或免洗洗手液。出門先自測體溫,自測發(fā)熱患者就醫(yī)時應佩戴口罩,避免與其他人員接觸,進入醫(yī)療機構后前往發(fā)熱門診就診。盡量選擇步行、騎行、駕乘私家車等交通方式,就醫(yī)時全程佩戴口罩。
就醫(yī)期間做好手衛(wèi)生,盡量避免觸摸門把手、掛號機、取款機等物體表面,接觸后及時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劑揉搓雙手。候診和排隊時,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間距,盡量選擇樓梯步行。自醫(yī)療機構返家后,用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洗手或直接用速干手消毒劑揉搓雙手,更換外衣并盡快清洗。
場所五
超市、商場、農貿市場等場所
前往超市、商場、農貿市場,應盡量避開客流高峰期,備好口罩、消毒濕紙巾或免洗洗手液。其間盡量選擇樓梯步行方式,如到樓層比較高的地方購物,優(yōu)先使用扶梯,乘坐扶梯時與前后人員保持距離。乘坐廂式電梯應避免同梯人員過多過密。購買商品時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盡量縮短排隊和購物時間,盡量使用掃碼支付等非接觸支付方式。
尤其注意選購冷凍食品時,避免手直接觸碰冷凍食品及其包裝。購買冷凍食品回家后,可用75%酒精對冷凍食品及包裝表面進行消毒。儲存此類物品前,做好獨立封閉包裝。接觸和處理完冷凍食品后,立即洗手消毒。烹飪時注意做好食品處理工作,加工前認真清洗并防止水花飛濺,食物煮熟煮透,加工存放保證生熟食分開,烹飪加工完成后對臺面廚具進行清潔消毒,食物處理過程中避免用未清潔的手接觸口、眼、鼻。
場所六
學 校
教職員工和學生應主動服從學校防控要求,做好自我健康監(jiān)測,有發(fā)熱、干咳等可疑癥狀的人員應及時就醫(yī)。師生應備好口罩、消毒濕紙巾或免洗洗手液。
在上、下學途中盡量采用步行、騎行、駕乘私家車等交通方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校車時應做好個人防護。在校期間建議學生盡量保持安全距離,注意個人衛(wèi)生并及時做好手衛(wèi)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接觸口、眼、鼻。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活動。現(xiàn)階段需注意避免外來人員進入學生宿舍,同時加強宿舍衛(wèi)生打掃和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環(huán)境衛(wèi)生和洗手設施運行良好。校門值守人員、保潔人員及食堂工作人員等均應佩戴口罩。(記者 王江黎)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