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回到鄉(xiāng)下老屋幫母親收拾東西,一個紅綢布包裹引起了我的注意。揭開紅綢布,一臺小小的“紅燈”牌、比64K紙張還略小一些的收音機映入我的眼簾。我用手調撥了一下開關,又打開后面的電池蓋,外表似乎一切都是好的。我把它裝進衣兜,這臺將近四十年的老物件雖已不能發(fā)出聲響,但卻勾起了我的回憶。
那是我1983年在甘肅武威市某部服役時在一家五金交電門市部買的。紅紅的外殼,喇叭部分是黑色鏤空的,很別致很精巧。退伍時,我一道把它帶回了家鄉(xiāng)。
上世紀80年代初,這樣的物件在山里農村絕對是稀罕物。那時候鄰居家的臺式收音機多是又大又笨的,一個大大的木頭框,正面還有兩個調臺和調音量的大旋鈕,看起來就和現(xiàn)在的吉普車車頭造型一樣。而我買的就不同了,小小的機身,調音和調臺的都在側面,多一半嵌在機身里,只留一小部分在外面,就像兩只小小的耳朵沿,輕輕一撥音量就會變化。更神奇的是,它的塊頭很小,聲音卻很大。母親在廚房做飯,我們在院壩的水泥地面上忙著翻曬玉米,收音機里劉蘭芳說評書的聲音非常洪亮,遠遠地傳進了我們的耳朵。
每天早晨,我們去田里干農活,中午回家吃飯的時候,放在家里的收音機已在母親的搟面聲中開播了一會兒了。劉蘭芳的《楊家將》、王剛的《夜幕下的哈爾濱》,是我們一家人都喜歡的廣播節(jié)目。至于王剛長什么樣,那是好多年以后我從電視劇和珅這一角色知曉的,但是王剛的聲音在很多年以前就非常熟悉了,因為我曾好幾個月,每天都在聽他播的《夜幕下的哈爾濱》。我一直很好奇,我到現(xiàn)在都沒有讀過《夜幕下的哈爾濱》這本書,但是作者陳玙和書的內容卻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王剛就讀給我聽了,這都是那臺“紅燈”牌收音機的功勞。
記得那時的寒暑假里,我堂哥家的兩個孩子也很喜歡那臺收音機里的《小喇叭》和《星星火炬》欄目,它們一直陪伴著孩子們走過童年,走到少年。如今,我捧著這臺收音機,耳邊似乎還能聽到它悅耳動人的聲音:“小朋友們好,小喇叭開始廣播啦!”
每天中午我們從田間勞作回來,圍在廚房,一邊幫母親做飯,一邊聽《穆桂英掛帥》等評書節(jié)目。半小時的連播結束后,母親就關掉收音機,因為那時候的電池很貴,一節(jié)要一塊六,收音機一直響著太費電池。在我們兄妹吃飯的時候,母親就給我們講述我們沒有聽到的前半部分內容。等到下午去田間勞累休息時,我又會把母親講的轉述給其他人。鄉(xiāng)親們都夸我是“演說家”,好像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講。剛退伍的那段時間里,我收獲的所有崇拜和羨慕,應該說都來自我家的收音機。
退伍一年后,我參加了市上組織的招干考試,我被考取了,去了離家?guī)资锿獾逆?zhèn)上工作,遠離了母親,也遠離了我家的收音機。從此,我就成了故鄉(xiāng)放飛的游子,歸家也是短暫的停留,那臺收音機也就慢慢淡出了我的視野。
想想這些往事,我又用紅綢布把這臺收音機仔細包了起來,鄭重地放進抽屜里收藏起來,因為它承載了我的美好回憶。(作者 辛恒衛(wèi))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