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宇在肉攤上讀詩
□ 實習記者 劉凡銆 文/圖
12月1日,今年57歲的任新宇像往常一樣準時來到肉店門口,從肉攤旁的桌子上取出一本古詩書,一頁頁地翻看著。
在西安市建國門綜合市場蔬菜區(qū),任新宇開了一間肉店,在賣肉之余,他總是獨自看詩或寫詩,偶爾做上兩道數學題。“雖身在嘈雜的菜市場里,我的心卻沉浸于詩詞的美感之中。”他說,一邊賣肉一邊讀詩的日子,不知不覺中已過了7年。
任新宇的寫詩靈感來源于生活的一點一滴,送肉途中看見的一只飛燕,家鄉(xiāng)小溪邊的一只白鵝,冬日里的一頓熱氣騰騰的餃子,這些都能成為他寫詩的來源。
任新宇曾是一名初中英語老師,當時他每月的工資僅有80元,為了讓家人生活得更好一點,他放棄了教師的身份,開始賣豬肉,逐漸在人生的起落中愛上了詩詞。“不管是喜悅還是失意,在詩詞的平仄韻律之中總能找到一絲共鳴。”他說。
2013年,任新宇在《唐詩風云會》中看見一個70多歲的老人背了300首詩,深受觸動“。這位老人到了古稀之年都還在堅持學習,我為何不通過學詩繼續(xù)增長自己的知識呢?”自此,任新宇開始每日學習詩詞,寫一些打油詩,把書放在絞肉機上,看一句背一句,不懂的字詞就查閱字典,在背詩的過程中,他逐漸理解了詩詞中的內涵。“理解詩句的含義之后,詩逐漸成為我的一種希望與寄托,于是越背越起勁。”如今,他已讀過50余本詩詞書,背過4000多首詩詞。
每當任新宇作詩沒靈感時,他就會做一道數學題或理綜題來消遣,并將數學和理綜知識融入詩歌的創(chuàng)作中。“勾股斜邊傾角,相交頂點弦長。幾何陰影笑滄桑,圓心隨半徑,面積戀乘方。”他說。
任新宇有一個專門用來做數學題的本子,用于解答初中和高中數學的綜合題,用鉛筆畫數學圖形,圓珠筆寫題目,紅筆寫答題步驟。
“做數學題其實也是在寫詩。”任新宇說,詩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發(fā)生于每一個瞬間,用心去做一件事,就是在作詩。
2015年,任新宇受邀參加《中國詩詞大會》,乘坐高鐵前往北京參加節(jié)目錄制,作為“百人團”中的一員在節(jié)目中與主持人董卿一起讀詩。很少出遠門的他,第一次因為詩來到遠方。“寫詩讓我的思緒飄遠,置身于詩詞的意境中,仿佛去了沒有去過的地方。”他感慨道。
從北京錄制節(jié)目回來后,任新宇經常在朋友圈寫詩詞,與同齡的詩詞愛好者在微信上切磋詩詞的寫作技巧。每當在朋友圈看到好的詩句時,他就在紙上記下來。此外,他也會虛心聽取朋友圈意見,查詢平聲韻字表進行修改,將改過的詩再發(fā)出來。
2018年,任新宇參加了西安老年大學的詩詞賞析班,每周二下午他都要關閉店鋪,去上詩詞課,每天都要背三四首詩,一年四季都是如此。他晚上睡覺前要溫習一遍老師講過的詩,有靈感時便練習寫一首詩,日積月累,他已經熟練掌握了20余種詞牌的寫作手法。
“詩不僅僅是我的避風港,它是人生歷程的積淀。”任新宇認為,寫詩不分好壞,只要寫得有真情實感,就是一首好詩,一句短短的詩句包含了他太多的情感,是他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