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无码视频免费看_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看国语版_A人片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從鄉(xiāng)土社會的視角看秦人的精神

2023-08-09 08:44:21  來源:各界新聞網-各界導報  


[摘要]陜西是連接西南、西北,貫通中原的八省通衢之地,漢唐雄風輝煌映照,有十三朝古都之美譽。探討秦人精神,需從文化認同、歷史傳承、地域特色、時代價值幾個方面來綜合考量。...

  □ 羅新遠

  陜西是連接西南、西北,貫通中原的八省通衢之地,漢唐雄風輝煌映照,有十三朝古都之美譽。探討秦人精神,需從文化認同、歷史傳承、地域特色、時代價值幾個方面來綜合考量。

  一、文化認同

  對于地域文化而言,傳統(tǒng)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一個族群能完全拋開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而長久延續(xù)。區(qū)分一個地域文化不在于人數之眾寡、地域之大小,而在于其文化特質的差異,以及生活在相同地域文化之中人們的文化認同。2015年,西北政法大學20多位專家學者選取周原大地上的村落作為中國百村經濟社會調查的樣本,通過兩年多的田野調查,寫成《中國百村調查·周禮村落》一書。調查顯示,生活在周原大地的村民深受周文化的熏陶和洗禮,世世代代耳濡目染禮樂文明,至今仍然保留著濃郁而獨特的周文化特征,并對周文化有著強烈的文化認同。生活在此的村民秉性多表現(xiàn)為“耿直率真、崇德守法、勇毅擔當、開放進取”。

  二、文化的歷史傳承

  要分析秦人的歷史文化傳承,從鄉(xiāng)土社會的視角來看,周禮文化和張載的關學是繞不開的。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分析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禮治秩序時說:鄉(xiāng)土社會的“秩序可以用禮來維持。禮是傳統(tǒng),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周禮村落》展示了周禮村落社會深受周文化熏陶和洗禮,世世代代耳濡目染禮樂文明,養(yǎng)成周原村民“潔靜精微”“恭儉莊敬”的生活態(tài)度,對我們認識周文化的禮樂文明特征,進而認識原始形態(tài)的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基因,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張載關學與周文化、周禮是一脈相承的。歷代關學弟子繼承和發(fā)揚了張載“以禮為本”“尊禮重周”的思想觀念,非常注重禮的道德教化作用并躬行不輟。挖掘周禮的文化特征,猶如探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

  三、地域特色

  每一個地域的人們,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風貌。關中西部是周秦文明的發(fā)祥地。周文化發(fā)軔于周原,與秦文化重要發(fā)祥地雍城相去十幾公里,另外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岐山周原京當之地與張載創(chuàng)立關學的橫渠也僅有一條渭河相隔,可以說周文化與秦文化以及張載的關學是一脈相承的。秦文化崇尚法治,但為了社會安定也包含了許多周禮的相關制度,可以說秦文化是對周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并對后世產生了許多影響,如孟子提出的義利觀,就吸納了秦文化的功利文化思想。張載關學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為“氣本論”,但他的政治思想是“禮本論”。關學的顯著特點就是以禮為教、關注現(xiàn)實。關學的思想和實踐深刻影響了后世關中地區(qū)的文化。

  四、經世致用的文化特質

  張載關學既有深邃的理論,又非常重視實用。其經世致用的文化特征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一是學風篤實、注重踐履;二是崇尚氣節(jié)、敦善厚行;三是求真求實,開放會通。盡管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對人們原有文化觀念產生沖擊,但在鄉(xiāng)村其社會成員仍是由宗親成員構成,長幼尊卑、鄰里守望相助的傳統(tǒng)觀念并沒有被根本性顛覆。在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周文化與當代文化相互交織和影響、文化失衡和再平衡,既有周文化的傳承與變遷,又包容與吸納當代文化的豐富內涵,充分體現(xiàn)了周禮文化頑強的生命力和時代價值。

  五、秦人精神的時代內涵

  秦人精神根植于秦地文化沃土,但卻具有跨越時空的意義。自商鞅變法以來,秦人就形成了“以身事國”“家國一體”勇于開疆拓土的家國情懷,自覺地將個人行為與國家興亡相聯(lián)系,形成了“其心也忠,其行有道,其人也勇”的精神架構。秦人多有“耿直率真、崇德守法、勇毅進取、開放創(chuàng)新”的秉性。新時代,秦人要秉承崇禮守法、立心立命的使命擔當精神;發(fā)揚革故鼎新、勇于造道的創(chuàng)新精神;踐行經世致用、開拓進取的奮斗精神;提倡崇尚節(jié)操、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質樸精神。要凝練秦人精神的時代內涵,用精神來激勵當代秦人勇立潮頭,奮起追趕超越,爭做新時代的弄潮兒。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 穆小蕊

相關熱詞: 文化 歷史傳承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