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電動車、一頂頭盔、一件工裝,一個外賣箱,這是外賣騎手的“家當”。近年來,這個群體在風(fēng)雨里、烈日下、夜幕中,忙碌地奔跑在大街小巷,穿梭于商場、寫字樓、飯館、小區(qū)……人們習(xí)慣地稱他們?yōu)?ldquo;外賣小哥”,而當下有越來越多的女性,也躋身外賣騎手的隊伍里。
6月11日晚8時,在美團配送咸陽二廠站,記者初見喻興玲,她戴著頭盔、身穿工服,皮膚曬得黝黑。
喻興玲和同事們在取餐點計算每天的接單量。崔亦馨攝
35歲的喻興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老大上初三,老二剛滿10個月,丈夫常年在外地務(wù)工,鮮少回家。
“我媽在家照看孩子,幫我減輕壓力。”喻興玲說,自己很滿意現(xiàn)在的工作,方便回家看孩子,雖然累點,但收入也不錯。
今年2月,喻興玲加入外賣騎手行業(yè)。此前,她在一家酒店任客房主管,固化、單一的工作模式無法兼顧家庭,相比之下,她看中的是外賣騎手“時間自由”。
“外賣騎手沒有年齡、性別等門檻,只要愿意跑,就可以干。”喻興玲說,跑累了可以休息,站點不會有強制。喻興玲配送區(qū)域以人民路中段為圓心,半徑6公里,除了午、晚高峰時段,其余時間可自行選擇接單。站點對女騎手也格外照顧,一些米面油等重物訂單會協(xié)調(diào)改派給男騎手。
騎行在路上,腳下是生活。崔亦馨攝
“外賣員的工作易上手,只要會騎車、會接單、能找路就行,剛開始就跟著導(dǎo)航規(guī)劃路線一單一單送,取餐、送餐有時會找不到地方,難免會有超時單。慢慢適應(yīng)之后,不再依賴導(dǎo)航,還會抄近道、穿小路,四五單先送哪再送哪,接單時心里就有數(shù)了,比不少男騎手跑單多……”說起工作,喻興玲侃侃而談,臉上洋溢著對工作的熱情和拼勁。短短四個月,她共送了3309單。
“干一行,愛一行。”疫情期間配送生活物資、藥品居多,東西不易買、小區(qū)不讓進、顧客不理解等情況,常讓她心里不是滋味,但每當遞上東西收獲一聲聲“謝謝”“辛苦了”,她又覺得一切都值得。
一個下雨天,晚上10點多,喻興玲在送餐途中拐彎時不慎摔倒,外賣箱里的餐食隨之“飛”出去。“那天6份湯面灑了2份,我立即聯(lián)系顧客說明情況,提出再去買2份,可能會晚點送到。顧客知道我摔傷了,關(guān)心問我有沒有傷到,并讓我不用重新買餐,也拒絕了我的賠款,還叮囑我下雨天小心騎車。”喻興玲告訴記者,雖然摔傷了,但顧客的理解和善意讓她倍感溫暖。
剛成為外賣騎手的喻興玲體重130斤,幾個月下來足足瘦了20斤。“老二6個月大時開始送外賣,第一個月比較累,每天爬樓,體力明顯吃不消,上樓氣喘吁吁,下樓一度腿軟,長時間奔波使得肌肉拉傷。”她說,心里也打過退堂鼓,但轉(zhuǎn)念一想,哪份工作不辛苦,時間長了習(xí)慣后,跑起來也不覺得吃力。有時候用餐高峰期,等電梯的人特別多,為了不超時就只能爬樓梯,一口氣爬多層不成問題。
用餐高峰期間時間爭分奪秒,可她一直笑對生活。崔亦馨攝
“用餐高峰期那真是爭分奪秒,20分鐘要送四五單,感覺很‘刺激’,像是和時間賽跑。惡劣天氣時配送費會多一些,單量也多,只要抓住‘爆單’機會,不怕淋雨,肯定能掙到錢的。”喻興玲告訴記者,最多的一天她跑了50余單、工作時間長達12小時。
一往無前,未來可期。向著朝陽,喻興玲駕駛著送餐車穿過一條條街道,奔赴一個又一個目的地;晚風(fēng)拂面,余暉脈脈,她身后的影子被月光拉長……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