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民(1905年—1943年),原名張志潤,陜西平利人。1924年,張惠民考入西安第二職業(yè)學校。1926年5月,鎮(zhèn)嵩軍劉鎮(zhèn)華圍攻西安,張惠民毅然投軍楊虎城部,參加了堅守西安8個月的守城戰(zhàn)斗。1927年,考入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在西安開辦的西北軍事政治學校。1930年5月,蔣馮閻中原混戰(zhàn)開始,學校提前結業(yè)。張惠民被分配在教導師任連長。10月,馮玉祥兵敗下野,殘部由馮玉祥部第五路軍總指揮孫連仲收容。年底,孫連仲率部投蔣,被編為第二十六路軍。
1931年2月,蔣介石調第二十六路軍到江西參加對中央根據(jù)地的“圍剿”。張惠民時任第二十七師一五八團少校團副。12月14日,隨部參加寧都起義,任紅五軍團副師長。1932年春,回到平利縣。7月,安綏軍第一團團長沈璽亭準備在平利縣辦干部教育班,缺乏軍事教官。經(jīng)人推薦,安綏軍司令張鴻遠任命張惠民為少校團副兼教育班大隊長。1934年6月,張惠民所在團改為陜西警備第二旅第四團,張惠民先后任少校團副、中校副團長兼一營營長。西安事變前兩個月,警二旅移駐西安西郊西大營房,孔從洲接任旅長職務。在孔從洲的指揮下,張惠民在西安事變時率領第四團占領了西郊機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張惠民興奮地說:“現(xiàn)在好了,再不打共產(chǎn)黨了。”他認為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是正確的。1937年初,警二旅被改編為中央軍獨立第十九旅,張惠民任第二團上校團長并于1938年5月率團參加了著名的臺兒莊會戰(zhàn)。
1939年9月初,第一次長沙會戰(zhàn)開始,時任第二師第九旅上校副旅長的張惠民,指揮所部參加這次會戰(zhàn)(少將旅長賴傳湘抱病)。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zhàn)中,他奉命督辦軍糧,受到嘉獎。10月,張惠民接任第九團團長職務。同年冬,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開始,他率該團駐守長沙城南天星閣,多次擊退日軍進攻。
1943年11月2日,日軍6萬人分三路向常德進攻。常德為湘西重鎮(zhèn),是湘西貨物的集散地。當時國民黨第七十四軍五十七師駐守常德。常德危在旦夕,時駐防衡山一帶的第十軍等部奉命火速前往增援。11月27日,第十軍經(jīng)7天長途行軍,抵達德山以南70里的山丘與叢林地帶,即與日軍展開激烈戰(zhàn)斗。張惠民率第九團為第三師的前衛(wèi)團,他沉著指揮,猛打猛沖,先挫敵于常德之趙家橋(在德山東南15公里)。日軍第三師團與第十三師團的一部約8000人,一經(jīng)接觸,即后退30里。11月29日,后退的日軍得到增援,進行反撲,各線同時展開激戰(zhàn)。張惠民率部潛至敵后,隱蔽在德山以南八斗灣附近,向德山日軍500余眾發(fā)動攻擊。日軍突遭襲擊,倉皇應戰(zhàn),傷亡慘重,于30日下午6時渡江向北潰竄。第七、九兩團于11月30日夜收復德山后,七團應援被圍的五十七師,由于事先未取得聯(lián)系,陷入日軍重圍之中,幾乎全團覆沒。12月1日,德山附近之日軍卷土重來,將德山包圍。第八團、第九團正面守衛(wèi)德山。由于援軍未及時趕到,第十軍孤軍血戰(zhàn)。日軍違背國際公約,大量使用毒氣彈,第十軍折損三分之一,第十師師長孫明瑾陣亡。12月4日中午,張惠民得知三營陣地戰(zhàn)斗激烈,即親赴第三營陣地,途中遇見三營從陣地上撤退下來,當場訓斥營長周志清:“沒有命令,你往哪里退!”這才穩(wěn)住隊伍。張惠民當即率領衛(wèi)士排和三營全體官兵發(fā)起反攻,經(jīng)過激烈戰(zhàn)斗,奪回失地。下午,日軍再次發(fā)起進攻,三營長周志清陣亡,張惠民率領三營官兵奮力拼殺,他振臂高呼:“這正是我們報仇雪恨的時候!不成功便成仁!”聲尚未竭,身中數(shù)彈,壯烈犧牲,英勇殉國,實現(xiàn)了他“求國家民族利益,犧牲個人的幸福”的誓言,年僅38歲。
(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