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崢嶸歲月,揚西遷精神
——西安交通大學西遷老教授 胡奈賽
六十五年前,一群朝氣蓬勃、風華正茂的有志青年奔赴古都;六十五年前,一群學識淵博、育人育德的學者老師舉家遷城。西遷的交大人在大西北的土地上奉獻了最美好的青春,建設出最。他們是交大的希望與基石,在西北的土地上扎下根,冒出枝,開出葉。是他們秉承了交大的傳統(tǒng)血脈,困境中艱苦創(chuàng)學,讓交大在西安這片具有深厚歷史沉淀的城市扎根、成長!
在這光榮的西遷成員中就有胡奈賽老師。胡奈賽老師出生于1934年,現在已86歲高齡,但她仍矢志堅守在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前線。在幾十年的工作期間,她屢次獲得國家教委及省級的科研成果和教學成果獎,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常青樹。關于那段西遷歲月,胡奈賽至今難以忘懷。
胡奈賽教授進行“西遷精神”宣講報告
1心懷大局 無悔青春
1957年,胡奈賽老師23歲便義無反顧跟隨西遷的隊伍來到西安。1957年的上海繁華似錦,1957年的西安貧窮落后。從安穩(wěn)的上海遷到陌生的西安,舍得之間在胡老師眼里卻是理所當然的事。“你現在無法理解當時的想法,國家培養(yǎng)你的,叫你去哪兒就去哪兒”。這便是胡奈賽老師西遷的初衷。國家之事永遠大于自身之安,這是那個年代特有的價值觀,也是交大獨有的西遷精神。青年的理想單純而樸素,胸懷豁達而無悔。
胡老師說:“當時的西安用三句話可以概括:電燈不明,馬路不平,電話不靈。”這三句話生動的再現了建校之初生活和科研建設的環(huán)境阻力,但是這依舊阻礙不了交大人的無私奉獻和建設學校的熱情。胡老師回想剛遷到西安的時候,她最先進入了物理教研室,每周十幾次的實驗和繁重的教學任務常常使她筋疲力盡。沒有設備,就自己動手做,時間太緊,就通宵擠時間。那時僅有的一點休息時間也要用來積極補學相關知識。這些都是為了交大西遷的根能扎穩(wěn)!扎牢!這便是每位西遷交大人的真實寫照。在建校期間為了采購設備,年僅24歲的胡老師輾轉全國許多城市,曾因為安全問題徹夜睡在候車室,也經歷挨餓受凍犯胃病,這些艱苦的歲月都見證了胡老師肩負責任與使命的日子。1960年,完成延安勞動回來的胡老師進入材料學院,不僅承擔起了繁重的教學工作,同時還參與多項重大的科研任務,在材料學院一干就是五十多年。到達退休年齡時胡老師依然退而不休,繼續(xù)擔任學校督導組專家15年。在教師教學中心成立以后,她在對學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經驗和教學改革方面獨到的見解給材料學院教育教學及新教師的培養(yǎng)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并且她常常為教師中心的具體事務出謀劃策,躬親示范。
2無私奉獻 退而不休
當問及是什么原因讓胡老師在退休之后依然堅守在教學教育工作崗位上時,她回答說:“我退了20年,但從來沒休過,一直工作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我希望我還有用,我做的都是我喜歡并且適合我的工作。二是工作能保證思維的靈活,也可以鍛煉身體。”這是胡老師對50余年如一日的辛勤奉獻最樸實的想法,她始終踐行著當年西遷時的初衷和承諾。
交大的成長還需要年輕的血液,需要創(chuàng)新與拼搏。對于現在的青年教師,作為老前輩的胡老師做出如此希冀:“我就覺得當教師站在講臺上得牢記幾個字,不能誤人子弟,你就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學生也對得起社會和國家”。不誤人子弟,是胡老師幾十年教學實踐的基線和準則。胡老師回憶說在過去備課時,對著鏡子指手畫腳的練習,就是為了能一站在講臺上就是全力以赴的狀態(tài)。“我的老師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傳承下來,這也是交大血脈傳統(tǒng)的一部分。”不知不覺與交大這顆參天大樹陪伴了六十余年,胡老師見證了西遷交大教育事業(yè)的蓬勃與新生。
胡奈賽教授與學生黨支部開展“飲水思源”座談會
3弘揚傳統(tǒng) 薪火永傳
“心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tǒng),艱苦創(chuàng)業(yè)”,短短這十六個字濃縮了當年西遷交大人的全部精神品質,是交大人一生奮斗的目標,支撐著他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不放棄,支撐著他們遇到困難也仍能堅持前行。西遷精神是交大特有的時代精神,是交大人價值觀的濃縮。當問及具有深刻時代烙印的西遷精神時,胡老師有自己的理解。
“遷就是整體的搬,就像一顆樹一樣,要連根挖過來,決定樹能不能活,這根不能破壞,還要有足夠的空間讓根去延伸,所以遷并不容易”。當談到“遷”字的含義時,胡老師如是說。西遷中交大的根不能破壞,它不僅是支撐大樹的根基,也是傳承血脈的精髓,也是吸收新鮮養(yǎng)料的觸角。1957年,面對西遷的種種聲音,交大西遷變得騎虎難下,“遷”與“回遷”各執(zhí)一詞。這時交大人討論后決定,能來的人都來,決定為西遷交大奉獻自己的一生,決定扎根交大,扎根西安。“我們當時認為‘胸懷大局’太高了,用‘顧全大局’是不是更實事求是”。胡老師認為,對于西遷精神,用“顧全大局”更適合當時的真實情況。無私奉獻是西遷交大人的核心的價值觀,許多西遷的老教授和非教師人員放棄了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和穩(wěn)定熟悉的居住環(huán)境來到陌生的西安,這無疑是一種犧牲,但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傳承。每一個交大人都有自己的責任,自己的使命,都有著交大的烙印,這是和老交大的傳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的,在時間的長河中繼續(xù)生長、繼承、發(fā)揚。一所大學經過時間的醞釀會沉淀下自己特有的文化、歷史和傳統(tǒng)。而交大,沉淀了百余年歲月,輝煌走過雙甲子顯得更加熠熠生輝。西遷古都后的交大正是一棵蘊含著深厚底蘊的參天大樹。“因為咱們是遷過來的,所以要弘揚傳統(tǒng);因為咱們過來是建設的,所以要艱苦創(chuàng)業(yè),最主要的一句話是西遷精神是代表的時代精神!”
后記:回想當年西遷時的豪情壯志已經讓時間和歷史所見證成,西遷的交大已經深深扎根古都,就如交大行道旁參天的法桐,枝繁葉茂。雖到耄耋之年,胡老師依然精神矍鑠,老驥伏櫪,心系交大。
胡老師說,交大的精神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去傳承,去發(fā)揚,去做一個有責任、有傳統(tǒng)、有文化的交大人。對百年交大的熱愛,對西遷精神的傳承,對交大精神的感悟都穿越了時間,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欄目制圖:各界導報 賈怡 編輯:王璐
編輯: 郭長財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