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新紅
“我要入黨!”
在一次家庭聚餐時,父親突然把碗往旁邊一推,說了這句話。圍在桌邊的家人不由得笑了起來。我也笑著問:“爸,你怎么突然想起說這事了。”父親沒說話,站起身來背著手走了出去,留下我和家人面面相覷。后來才知道,入黨一直是父親夢寐以求的事情。
2010年7月,我光榮入黨,父親對我的入黨感到欣慰,同時也對自己沒有入黨耿耿于懷。“我咋就沒入黨呢?”在我入黨之后,父親常常說起自己的這個遺憾,只是我們把這些話當成是長輩的嘮叨忽略掉了。
父親出生在新中國,是改革開放之前就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當時家境困難,使得父親很早就學會了獨立,跟著有文化的人學知識,跟著父母做農(nóng)活,跟著鄉(xiāng)親們一起投入到生產(chǎn)之中,這些知識和技能為父親成年之后的發(fā)展奠定了扎實基礎(chǔ)。在那個機械化生產(chǎn)還非常匱乏的時期,憑借著對土地的熟悉和生產(chǎn)技能的把握,父親成為遠近聞名的莊稼把式。我必須承認,得益于父親的能力和付出,我們家的日子也逐漸紅火起來。
除了田地里的耕作之外,印象頗深的就是鄉(xiāng)親們翻蓋新房時總要來找父親幫忙。那時候,農(nóng)村還沒有專業(yè)的建筑隊伍,蓋新房都是四里八鄉(xiāng)的親友互相協(xié)助。父親有一雙巧手,鄉(xiāng)親們遇到難做的事情,都愿意來找父親商量討教,有時還會喊父親過去幫忙。父親性子直爽,遇到這種事情總是毫不猶豫地應(yīng)允下來。當然這種情況大都是義務(wù)勞動,只不過鄉(xiāng)親們常常會在下工之后,盛情邀約父親喝兩盅。父親有時推辭不過,回到家的時候帶著一股醉意,母親便會埋怨幾句。父親笑著說:“咱盡心盡力幫忙,就是落了人情在里面,總得讓人家把人情還回來啊。”時間久了,父親的熱心腸和好人緣就在村里村外傳開了。
父親想成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之前也想申請,但總覺得黨員是要以身作則、處處領(lǐng)先的,自己還欠點火候。他的這種想法在我入黨之后便越發(fā)濃烈了。他將“老子英雄兒好漢”改成了“兒子入黨爺模范”,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他說作為一名黨員的父親,萬事必須爭先,遇到困難要迎面而上,遇到需要幫忙的人和事更要熱心幫助。
父親積極的表現(xiàn),也逐漸吸引了村黨支部書記的目光,在書記的印象中,父親本來就是發(fā)展黨員的對象人選。多年來真誠付出,讓鄉(xiāng)親們知道父親的人品值得信服;堅持不懈地學習改進種植技術(shù),更讓父親成了村里不可或缺的種植技術(shù)人才。
2012年,父親入黨了。父親召集齊了所有家人,把這個值得慶賀的消息告訴了我們。我替父親感到由衷地高興,同時又感到慚愧——因為我曾把父親入黨的想法當成了一句笑談,沒想到父親憑著自己的努力,贏得了組織上的信任與認可。父親很興奮,拍著我的肩膀說:“我聽說蘇軾他們家是‘一門父子三詞客’,現(xiàn)在我們家是‘農(nóng)家父子兩黨員’。你雖然是我兒子,卻是受黨培養(yǎng)教育多年的老黨員,我有些老舊的觀念你要幫我改正,一些先進的思想你要向我灌輸,咱們爺倆一起進步……”
那晚,父親作為一名新黨員說了很多話,如今回想起來,仍記憶猶新。2014年,父親去世,帶著他兩年多的黨齡,微笑而無憾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常常把思緒翻到父親入黨的那個晚上,重新品味父親當時跟我說的那些話,我甚至還能聽到那一晚父親拍著我的肩膀說:“兒子,咱們爺倆一起進步……”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